第106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106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6章

  他的部下们蜂拥而上,天武军校荆嗣第一个冲上了城墙,一连砍翻了好几个北汉兵,可是代价也相当惨烈,他的脚上中了好多箭,手里拿着的家伙都砍得崩了齿。史书记载,赵光义在下面都看见了,他马上命令荆嗣撤下来,赐给他锦袍银带,以示嘉奖。

  但是行动还是失败了,宋史仍然有所讳言,眼看城就要破了,谁会因为一位勇士负伤就停止攻击?当年的理由只有一个——这段城墙的里边就是北汉的皇宫,北汉最强的士兵也一定驻扎在这里。那是谁?

  刘继业。只能是他。

  赵光义转场,他“躬擐甲胄,蒙犯矢石,指揮戎旅,”亲自来到了战斗的第一线,有人劝他留神安全,他的回答是——“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,朕岂忍坐视!”

  宋军士气大振,“人百其勇,皆冒死先登。”而且这时,宋朝经赵匡胤一生所积攒下来的军备力量充分发挥了威力,当时宋军随行的“控弦”之士达到了数十万,每次发给他们的箭有数百万之多,而且命令他们必须“顷刻而尽”。

  就这样,射手们列阵在赵光义的马前,“蹲甲交射”,其效果达到了太原城头“城无完堞、矢集如猬。”

  这还不算完,赵光义巡行四城,走过之后,城上的北汉人都吓得面无人色。只见在赵光义的马前,有数百个军校前导,他们“袒裼鼓譟”,意态豪雄,把随身配带的刀剑抛向了空中,只见白刃飞舞,满空刀剑,这些人却反而跳了起来,左右承接,曲尽其妙,杀人的凶器在这些人的身上不过都是玩物!

  但尽管如此,太原城仍然不破,它在数十万人的疯狂攻击之下巍然屹立,让宋朝人无可奈何。

  时间进入了5月份,宋军的攻击力度再次加大,达到了整月连续攻击,不分昼夜的程度。到了月末的29日(己卯朔),赵光义在夜间来了太原城的西南角,集结重兵急攻,到了快天亮的时候,太原城的外城羊马城终于陷落了。宋军正要一鼓作气冲进内城,却发现突然间城门开了,一群北汉人冲了出来——是反攻!

  杀红了眼的宋军没有丝毫的迟疑,他们直接杀了过去,把这些敢于出城迎战的北汉人全都砍了脑袋,而且拿到了赵光义的马前请攻。可就在这时,一件让他们万分不解的事情发生了。只见太原城头上突然出现了很多的人影,一阵刀起刀落之后,一大堆的人头被扔了下来。

  捡起一看,全是女人和孩子。

  事后才知道,冲出城来的是北汉的宣徽使范超,那是来投降的!可是时机和火候都没掌握好,不仅自己被宋朝人杀了,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被刘继元砍了示众……但是大势己去,极限到了,之前无数的史实都可以证明,没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远都不会被攻破的。

  隔天之后,5月31日,宋军改攻太原城的西北角,这一次北汉人学乖了,北汉的军队首脑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投降成功;6月1日,赵光义发出了胜利宣言——明天中午,我们见城去吃饭!(翌日重午,当食于城中);到了第二天,公元979年6月2日,一切的终结点到了。

  这一天,宋军数十万的士兵集结到了太原城的南面,他们疯了,已经整整半年了,没日没夜的强攻让人心力交瘁忍无可忍,就是这座该死的太原城,前前后后让多少人死在它的城下!该结束了,“士奋怒,不可遏”,宋朝的军队不顾一切地冲向了太原城的城头!

  紧跟着发生的事情,让最渴求胜利的赵光义都惊呆了,以至于他下令马上后退。因为他害怕他的士兵冲进城之后会大开杀戒屠城……(上恐屠其城,因麾觽少退)

  结束了,一切都结束了。刘继元投降了,太原城终于陷落,大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动用举国军力,耗时半年,并且击退强敌契丹的情况下,终于创造了历史。

  不,是他结束了历史——五代十一国终于彻底成了过去,从唐末的黄巢起义开始,不断分裂衍变的中华大地终于重新结成一体。

  当天数十万人的欢呼声一定震烁古今,响彻云宵,但很显然,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只感到了如释重负。仗,终于打完了,可以回家了……不知道他们看没看到他们正在接受欢呼的陛下的神色,那有几分是满足,又有几分是更大的踌躇满志。

  很多年以后,有人问——什么样的人,才盼望着战争呢?

  答,一,战神;二,小孩儿。

  战神嗜血,不杀不打他难受;至于小孩儿,打仗太快乐了,最好让他天天打,时时打,而且拿的都是真刀真枪,这样才过瘾。

  只不过在中国,有多少长大后的成年人,还保留着这样的爱好呢?

  但这都不足以说明什么。可以肯定的是,当年的赵光义绝对不是小孩子了,至于他是不是战神,谁清楚?所能看到的,只是他打破了尘封了72年之久的纪录,把在公元907年自朱温创建后梁以来的割据局面彻底结束。

  前无古人,不管他站在了谁的肩膀上才做到的,他就是做到了。

  回到当年的太原城,随着刘继元的投降,几十万宋军,连同数十万原来的北汉居民,都从一场冗长的噩梦里醒了过来。很奇妙,随着两个人的和解,原本你死我活的近百万人,就都可以称兄道弟,和睦相处了。那还再等什么?

  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去吧。

  这是最最最根本务实的事了,想一想就连皇帝赵光义也应该满足了吧?他已经做到了之前所有计划中的事,甚至都超标了,连契丹人都被他打得躲得远远的,他还要怎么样?

  但你就是不知道他要怎么样,他就是不走。就像太原城是他的第一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,他一定要在这儿好好的留恋回味一下。之后他的决定石破天惊,他宣布——远征燕云!

  命令震惊了每一个人,因为这出乎了他们所有人的预料。无论他们用什么样的思维状态去猜测,都想不出皇帝陛下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。

  就算千年以后,我们也不好分析。就算层层解构,把军事调动、随行人员、当时战绩等多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,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赵光义是突然间心血来潮,要做这件事,还是他早有预谋,北汉不过是他的起跳踏板,太行山背后的燕云才是他最终的目的。

  想一下,军力调配方面——据考证,宋朝在赵匡胤的开宝年间,共有军队378000人,其中精锐的禁军有193000人,其他的都是半差役半军事化的厢军。赵光义登基之后,这个数字还有所增加,但是这次动员的人数是数十万,几乎是倾国之兵了,就为了征服区区只有10州、41县、1军、3万多户的人口的北汉?

  小题大做了吧?可以证明是早有预谋了吧?但是我们也能说,这就是志在必得,谁让以前太原城的纪录是那么的辉煌呢?

  再看他的随行人员,亲征之后,留守国都开封的只有宰相沈伦和宣徽北院使王仁贍,其他的就连前宰相赵普都要随军同行。而且重要的皇室成员一个都没少,如赵廷美、赵德昭、赵德芳这三个人至始至终都在赵光义的视线之内。

  这说明什么?赵光义要走远道,所以把所有能威胁他皇位的人都亲自看管……但是征北汉时也顾忌一下内部安全也说得过去吧?

  再看战绩,太原城如愿拿下,契丹人居然在野外被宋军击溃,这一定让赵光义大受鼓舞,所以才要一鼓作气远征燕云,实现最终的理想。但是就那么肯定,已经41岁,熟读兵书的赵光义连兵危战凶,野战无常这样的常识都不懂?

  所以这些解释都是不能服众的,最终极的原因,就在于赵光义那颗志向高远,争强好胜的心。

  “一个人,有那么大的志气是好事吗?”这个问题或许很少有人去想吧,毕竟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立大志,做大事,努力学习、天天向上。所以历史记载,当时尽管没人同意,可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对赵光义说什么。(诸将皆不愿行,然无敢言者)

  包括曹彬、潘美在内,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殿前都虞候崔翰走了出来,说——“所当乘者,势也;不可失者,时也,当此破竹之勢……”

  赵光义奋然而起,遂成定议,即日起远征燕云,驱逐契丹!

  可宋朝的将相公卿们却仍然在沉默,他们望着自己的皇帝,心里只有一句话——陛下,您知道契丹是什么吗?

  很多年以后,有人问——什么样的人,才盼望着战争呢?

  答,一,战神;二,小孩儿。

  战神嗜血,不杀不打他难受;至于小孩儿,打仗太快乐了,最好让他天天打,时时打,而且拿的都是真刀真枪,这样才过瘾。

  只不过在中国,有多少长大后的成年人,还保留着这样的爱好呢?

  但这都不足以说明什么。可以肯定的是,当年的赵光义绝对不是小孩子了,至于他是不是战神,谁清楚?所能看到的,只是他打破了尘封了72年之久的纪录,把在公元907年自朱温创建后梁以来的割据局面彻底结束。

  前无古人,不管他站在了谁的肩膀上才做到的,他就是做到了。

  回到当年的太原城,随着刘继元的投降,几十万宋军,连同数十万原来的北汉居民,都从一场冗长的噩梦里醒了过来。很奇妙,随着两个人的和解,原本你死我活的近百万人,就都可以称兄道弟,和睦相处了。那还再等什么?

  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去吧。

  这是最最最根本务实的事了,想一想就连皇帝赵光义也应该满足了吧?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